寧夏紅寺堡區:易地搬遷結出“幸福果”
發布日期:2020-12-09 來源:寧夏日報
“我家現在的收入,比起2014年,翻了10倍哩!”寧夏紅寺堡區弘德村村民劉克瑞說。
回憶起以前,“十年九旱、靠天吃飯”的日子,讓劉克瑞直搖頭,那時候在老家,他種了15畝山地,收成好的時候,能有七八千元,要是年景不好,遇上干旱,溫飽都難維持。5畝小麥,產2千斤當口糧,2畝苜蓿,給耕地的2頭牛,3畝胡麻,是一年的油料,剩下的土地,種上土豆,秋天收了,賣掉一部分當做收入,少留一部分冬天吃菜。
“在老家,一畝大的院子里,只有三間土坯房,家里也沒什么家電,遇上干旱,水窖沒水了,還要翻山去挑,頓頓土豆面,有時還吃不飽,一兩年才能給娃娃買身新衣服,出行也不方便,小病就硬扛,嚴重了就騎上摩托,跑40公里山路,到縣城去看?!眲⒖巳鹫f。
弘德村是“十二五”生態移民村,2012年由吳忠市同心縣和固原市原州區的5個鄉鎮27個行政村移民搬遷而來,劉克瑞一家便是這批搬遷村民中的一戶。
“2012年7月搬遷到紅寺堡后,我家分到了一套54平米兩居室的全新磚瓦房,喝上了自來水,睡上了木板床,家里也添置了新家電,家門口就有學校和衛生院?!眲⒖巳鸹貞浀?。
住上了新房子,滿心歡喜的劉克瑞腦海中冒出了“致富”的想法。2014年,他在一家面粉廠找了份工作,本想大干一番,可偏偏在上班的路上出了車禍,大腿骨折,肋骨折斷。讓他更沒想到的是,就在他剛出院回到家,兒媳又產后大出血,家中一下子多了兩個病人,少了兩個勞動力。就這樣,劉克瑞不但沒致富,還成了村上的貧困戶。
盡管如此,劉克瑞始終沒有放棄,鼓勵兒子兒媳在紡織廠找了工作,自食其力,勤勞持家。紡織廠的工作,使兩個年輕人,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勞務收入,再加上村黨支部的帶領、扶貧政策、資金的幫扶,劉克瑞家的土地也流轉了。憑著這股子“不服輸”的勁兒,2017年,劉克瑞家收入達到了75000元,成功脫貧摘帽,家里還續建了兩間新房子。2018年,他還養起了牛,入股了村里的養殖合作社,當年分紅就有4000元。
“低保收入8640元;扶貧貸款貼息1539.26元;‘飛地’養殖合作社和德澤養殖合作社分紅8625元;兒子兒媳在紡織廠工資收入72000元......”劉克瑞高興的算著去年一家人的收入。
今年,劉克瑞通過貸款,加大合作社投資,一年下來光分紅就有3萬多?!艾F在我家一年收入輕松達到十幾萬,生活越來越好,想讓我們搬回老家我們也不去?!眲⒖巳鹫f。
近年來,弘德村社區服務功能不斷完善,建成村級小學、幼兒園、衛生院、商業網點、金融代辦點、公交車等便民設施齊備,還建起了扶貧車間,吸收移民區60多名貧困老年人、40多名青年人務工。
“機器給牛奶箱子攛一個提手一分錢,廠長給我們一個按3分錢算,為我們老年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,現在我們每天都可以過來工作,既能賺幾個零錢,還能活動身體?!避囬g里77歲的宋連老爺子說。
在扶貧車間等項目的帶動下,弘德村貧困發生率從69.8%下降到了0.78%,2019年成功實現了整村脫帽。
劉克瑞家的變化,只是易地搬遷眾多村民中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紅寺堡區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,狠抓攻堅任務落實和易地搬遷“后半篇文章”。啟動村道改造、污水管網、“飛地”養殖園區擴建等工程,引進山東水發集團,投資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、黃花菜深加工產業園,對接浙江活水教育集團、寧夏明瑞園培訓中心,籌建鄉村振興學院,打造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范村。
2014年以來,紅寺堡區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戶12812戶50464人,4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。2019年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,由開發建設之初的不到500元,增加到9825元,增長近20倍。
如今,紅寺堡區廣大移民,徹底擺脫了祖祖輩輩千百年來“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”的困境,穩步實現解決溫飽、脫貧致富和奔小康的三次歷史性轉變,過上不愁吃、不愁穿、學有所教、病有所醫、住有所居的新生活。
“‘搬得出、穩得住、管得好、逐步能致富’一直是我們奮斗的目標。10月19日,陳潤兒書記在紅寺堡調研時也提出,要把紅寺堡打造成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脫貧致富示范區。下一步,我們將深化閩寧對口協作,打造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范村?!奔t寺堡區委書記丁建成說。